【永济】蒲津渡遗址
发表时间:2020-04-22 17:05

20161181720751011.jpg

      蒲津渡为黄河著名古渡口,历春秋、战国,经汉唐至元明,为秦晋交通要冲。古籍记载:“天下河桥有三,此其一也。”蒲津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(前541),是横跨在黄河上历史最早、跨度最长、规模最大的一座巨型曲浮桥。史称“天下黄河第一桥。”
      蒲津渡桥位于舜帝都城一一蒲州城西门外,黄河东岸侧。唐开元十二年(724),国力强盛,经济繁荣,鉴于地理优势,稳固河东后防,力谋富国强兵,唐玄宗李隆基将蒲州升为中都(直辖),与西都长安、陪都洛阳齐名。并敕令改建蒲津桥,钦命兵部尚书张说挂帅,遂于黄河东西两岸各铸铁牛四尊,以起托桥镇水之用。改建后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,势若神造,宛如游龙出海,神似长虹贯天。其繁盛景象更是超前,“曙色霍开,济者相排;如川失水,一时物来;蹄响如雨,车音若雷;有贤有俊,有隶有台;有贫有窭,有货有财……’’成为沟通黄河东西两岸,维系京畿以及北方边关重镇的交通大动脉。
    金元光元年(1222),金元争夺蒲州城,蒲津桥毁于兵燹。明之后,黄河泛滥,水土流失,河道不断拓宽,河桥再无法沿修与通用。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蒲津渡铁牛,铁人等桥头设施终被泥沙深埋。
    1989年,永济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查阅史料,访耆问老,对蒲津渡桥遗址进行反复勘察,初步探明了地下确有铁器遗存。1991年,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建联合考古队,对遗址进行了科学清理发掘,完整出土了唐开元铁牛、铁人等大型铁器群。
    唐代大铁牛的出土,蜚声中外,举世瞩目。它们呈矩形排列,造型精美,威武雄特,前腿蹬,后腿蹲,有力拔泰山之势。经测算,每尊铁牛重约5 5—7 5吨。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,分别代表维、蒙、藏、汉四大民族。其中汉族铁人像文静大方,书生意气,头扎方巾,身着大翻领上衣,被专家论证为西服起源的佐证。据考证,唐代改建蒲津桥的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产铁量的五分之四,可与当代三峡工程相媲美,均属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。专家认为铁牛数量之多、体积之大、造型之美、历史之久,全国仅有,世界罕见,堪称“国宝’’。它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政治、军事、文化和桥梁建设、冶炼铸造、工艺造型、黄河变迁、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多次莅临考察,撰写论文,世界发表,明确指出:黄河蒲津渡气势磅礴的铁牛锚锭,不同于扬军阵、耀帝威的秦兵马俑;亦不同于宣佛法、炫珍宝的释伽舍利;更不同于讲五行、为厌胜的镇水石犀。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设施,是实用技术同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范,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、冶金、雕塑事业的伟大贡献,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。堪称“世界奇迹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