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至平陆县张店镇一带,保存着一条名为“虞坂道”的千年古道,这里是古代运盐道路之一。
漫长历史中这条古道留下了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成语,其中,“伯乐相马” 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。
伯乐
伯乐本名孙阳,善相马,字子良。
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物,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,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,干脆称他为伯乐。
那么,伯乐为什么选择在这条古盐道上来相千里马?他是怎样别具慧眼发现千里马的?千里马又是怎样感到伯乐就是可以改变它命运的人?
今天跟运城文旅一起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这场奇遇记。
伯乐相马的故事
@王 凯 冷 泉
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虞坂古盐道,即今天的平陆县张店镇虞坂村。
民间传说虞坂古盐道是尧舜时期开凿的,主要是运输池盐,是连通中原和关中的一条交通命脉。当时虞国国君姬仲宠爱好马,他了解到秦国孙阳是一个选马好手,专门请他到虞国选马。
传说伯乐本是天上一个星宿的名称,专管天马,由于孙阳善于相马,所以人们誉他叫“伯乐”。
孙阳到虞国后吃住在虞坂,精心观察过往马匹。他识别千里马,很有经验,并有一套理论,这理论是:“得其精而忘其粗,在其内而忘其外。”就是说,在观察马的时候,要把着重点集中到察看马的内质,是不是用千里马的标准去饲养,不要只求它的表面,如果吃不饱,马的才能就表现不出来。
相传,有一天下雨,孙阳忽然听见有马的长鸣声,震的山谷回荡。他顿时感觉到这不是一匹普通的马,就立即赶到被困在盐车下的马前,发现正是他多次观察的那匹马,由于载重路滑,加上车夫的鞭打,马身上多处受伤,委屈长鸣。孙阳立即脱下蓑衣披在马身上,抚马痛哭。这时千里马看到伯乐了解自己,就象遇到多年的朋友,仰头长鸣,声震长天。最后伯乐以二十两铜钱的高价买下了这匹马,献给虞国君。
从此,这匹忍辱负重的良驹,驰骋疆场,一展雄姿。